分类
核心愿景

24:14 异象

24:14 异象

– 斯坦·帕克斯 –

在马太福音24章14节,耶稣应许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向万民(ethnē, 族群)作见证,然后结局才来到。(新译本)”

24:14异象,是在我们这个世代看到福音分享给各民各族。 我们盼望在这个世代完成由耶稣开始的,又由在我们之前那些信实的工人接棒不惜献上自己生命的任务。我们知道耶稣在等候万族万民(每个族群)都有机会回应福音,成为祂的新娘那一刻,祂才要归来。

我们认识到能够让各民各族都有机会回应福音的最好方法是:看到教会开始在他们中间建立和倍增。这样,若想每个人都能听到福音,最大的盼望是随着门徒在这些倍增的教会被鼓舞和激励,有意识地去和任何可能认识的人去分享福音。

这些倍增的教会可能成为我们所说的“植堂运动”(Church Planting Movement, CPM)。“植堂运动”的定义是:建造门徒倍增门徒,培养带领人倍增带领人,最终建立并拓植能够将福音迅速在本族群内传开的本土教会。 

24:14联盟不是一个机构。我们是一个由不同的个体、团队、教会、机构、关系网、运动组成的社区。所有的人都委身于盼望看到这种“植堂运动”在各民各族各地的未得之民中开展。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能够看到各族各地的未得之民都开始加入到这个“植堂运动”中。

这意味着在这时间之前,需要在具体的每一个族群、地方都有一个有策略的、装备好的团队(本地的、或外国的、或两者混合的)。我们并不知道何时大使命真正能完成,这是神的责任,运动的果效是由祂来决定的。

我们追求24:14异象是基于下面的四个价值观:

  1. 踏上未得之地,符合马太福音24:14所教导的:将天国的福音带到各族各地。
  2. 通过开展植堂运动,即倍增门徒、教会、带领者和运动这些途径来完成。
  3. 在2025年底之前,带着像战争时期特有的紧迫感,有运动策略地去接触各族各地的人。
  4. 与其他人联合,共同合作,做以上所提到的这几点。

我们的异象是看到天国的福音传遍全地,并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对万族万民作见证。我们邀请你加入我们,为我们祷告,或开始投身到在各族各地服事天国目标的运动中。

 

 

斯坦·帕克斯服事于24:14联盟(动员组),Beyond(VP全球策略),和万族万民(核心团队)。自1994年开始,他一直服事于未得之民,并且为全球的“植堂运动”提供各样的培训和训练。

这份材料最早出现《24:14 -向万民作见证》(24:14 – A Testimony to All Peoples)一书中的第2-3页。现在可以在24:14Amazon亚马逊上查阅。

分类
核心愿景

残酷的事实

残酷的事实

– 贾斯汀朗[Justin Long] –

在主耶稣被提之前,他赐给门徒们一个任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使命:“你们要去将福音传遍天下,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自此以后,基督徒们就梦想着任务终结的那一天。我们中许多人会随之联想到马太福音24:14主耶稣对此所应许的:“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向万民作见证,然后结局才来到。”(新译本)即使我们也许会对此处的细节的理解有争议,但我们都一致倾向认为该任务是会“终结”的,而终结与“结局”则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虽满心期待“基督再来”,但还必须面对一些“残酷的事实”:若任务的结局与主耶稣再来有关,那祂的再来似乎还很遥远。若从许多方面来考量,我们甚至会觉得“任务的结局”离我们更远了。

我们如何测量判断“任务的结局”呢?经文中涉及两方面因素:传福音和门徒建造。

评估门徒建造的情况时,我们可以一方面统计世上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口数据,另一方面统计考虑哪些是“活跃的门徒”的数量。

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 CSGC)统计了所有派别的基督徒。据其统计1900年,世界上33%的人口信仰耶稣基督;2000年的统计数依然为33%。预计到2050年,除非发生剧变,否则基督徒占总人口比例应该依然是33%!若一个教会信徒增长率与人口总数增速比例相同,那么说明这个教会并没有去践行 “传福音到世界各地并对万民作见证”。

那“活跃的门徒”的数量如何呢?要评估这个数据难度更大,毕竟我们无法知晓“人内心的处境”。不过在《全球教会的未来》一书中,庄斯顿(Patrick Johnstone)曾于2010年估测当时的“福音派”基督徒约为世界总人口的6.9%。研究显示,福音派信徒的增长比基督教大部分派别都快,可即便如此,所占人口总比例仍然非常小。

然而,评估任务完成的进度不只是取决于信徒的数量。上文所提到的另一个因素——“传福音”是另一个依据。一个人听过福音并不意味着就是信徒。我们会从“未闻福音的”、“未得的”、“未触的”这三项被广泛使用的指标来衡量“传福音”的情况。(《宣教先锋》[(Mission Frontiers)于2007年1-2月期刊物中对这三项指标作了深度分析)。http://www.missionfrontiers.org/issue/article/which-peoples-need-priority-attention.

“未闻福音之民”这个指标是为了统计那些没有渠道听到福音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听到福音并对福音作出回应?据CSGC估计1900年全世界约有58%的人没有听过福音,而现在约为28%。好消息是“未闻福音之民”比例显著下降;坏消息则是1900年“未闻福音之民”的总数为8.8亿,而现在,由于人口基数的增长,他们的数量已经涨到了21亿。

虽然“未闻福音之民”的比例下降了一半,但没有渠道听信福音的人总数却是之前的两倍多。剩下的任务变得更艰巨了。 

“未得之民”与“未闻福音之民”稍有不同:未得之民是指那些还没有建立起本族本地教会的族群,并且在本族群内传福音还要依赖于跨文化宣教士的帮助。“约书亚计划”录入了约7000个未得之地的族群,总计31.5亿人,占世界人口42%。

    最后一个概念“未触之民”是指几乎没有和任何一个植堂团队有过接触的群体。据统计,现在这样的群体有1510个,自1999年IBM公开介绍该指标概念后,数值持续下降。数值下降是好的征兆,但这对“新接触到的”群体意味着工作并未结束,而是面临全新的开始!一个植堂团队要接触一个族群相对容易,但要看到长久的果效绝非易事。

“残酷的现实”就是:无论看哪项指标,我们现有的努力好像都离完成传遍全地的任务相差甚远。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大部分基督徒的精力都投注在了教会里,却忽视了外面没有教会的地方。大部分支持教会的资金都花在了我们基督徒自己身上,况且几乎所有的宣教资金都用在了基督徒人数较为密集的地区。平均在基督徒个人收入的每10万美元中,奉献给未得之民的只有1美元。(大致是0.001%的比例)

同样,宣教差派的部署上也反应出极大的不平衡。只有3%的跨文化宣教士在服事未得之民。如果我们算上所有全职基督徒工人,就只有0.37%的人在服事未得之民。我们所差派出去的宣教士比例:平均在每179000个印度教徒中有一个,每260000个佛教徒中一个,每405500个穆斯林中有一个。

第二,大部分基督徒与非信徒的世界几乎毫无连结:据全球性的统计,在所有非信徒中有81%的人,在生活中连一个基督徒也不认识。在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群体中,此比率则高达86%,中东和北非的比率是90%,土耳其和伊朗是93%,阿富汗是97%。 

第三,我们维持的大部分教会都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我们反而是缺席的。1910年到2010年,基督教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维持在33%。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在世界人口的所占的比例从最初1910年的12.6%,1970年增长到15.6%,到2020年估计是23.9%。当然这大部分归结于穆斯林社群人口的增长,而非归信了的人。但是不得不看的事实是,在上个世纪,伊斯兰的人数从百分比来看增了将近一倍(12.6%到23.9%),而基督徒到今天却还维持着同样的百分比(33%)。 

第四,基督徒们整体涣散,在实现大使命上缺少合一、合作。从全球来看,大概有41000个教派。宣教机构的数字从1900年的600个,冲到了今天的5400个。然而,整体上缺少沟通,又很少协调合作,大大削弱了我们在万族万民中带人作主的门徒所付出的努力。

第五,许多教会关于门徒造就、顺服基督、存甘心乐意的心全心跟随祂强调得不够。信徒低浅的委身程度导致生命的果效微乎其微,同时也使教会面临衰退和内在崩溃的危机。这些都表明了我们会失去信徒,基督徒会离开教会。据统计,每年平均有500万人选择成为基督徒的同时有1300万人选择离开教会。如果现状持续,那么从2010年到2050年,将会有4000万人加入,又有1亿600万离开。 

第六,我们还未能有策略地应对全球教会的实际情况。据统计,南半球的基督徒从1910年的20%增长到了2020年的64.7%。然而,北半球的教会仍然聚集着庞大的基督徒财富。由于我们的民族优越感和目光短浅,我们优先差派着自己文化中的人作为宣教士。我们继续用着自己大部分的资源去支持相隔甚远的团队跨越完全陌生的文化,去接触未得之民;而非整合资源,优先差派邻近(相似)文化的团队去接触他们邻近的未得之民。

第七,我们正在丧失领地。基于前面所提到的六点和其它因素,整体上来说,失丧之人的数字一直在增长,尤其是未得之民。失丧之人的数字在2015年从32亿涨到了50亿;那些没有渠道听到福音的人也从1985年的11亿涨到了2018年的22亿。

尽管我们热切渴望完成大使命,但若我们不改变“奔跑天路”的方式,根据现在的趋势,我们似乎看不到终点和完成的希望。我们与“失丧群体”之间的鸿沟几乎无法逐渐愈合。因此,我们所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就是:若继续按照以往的方式宣教和植堂,我们实现不了这个目标。

我们需要能够使新信徒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人口每年增长速度的福音运动。我们需要在未得之民中,教会能够倍增教会、福音运动倍增福音运动。这并非梦境,也非空头理论。这是神正在一些地方发起的运动。现在有超过650个植堂运动(它们至少都有4个分支并且是连续产生4代子教会以上的教会)散布在全球各个洲。还有另外250个以上的植堂运动刚浮出水面,现在能看到他们所倍增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子教会。

我们必须留心神的作为,也愿意更现实地评估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因此,我们就能以多结果子的策略替代低产或不结果子的策略。

 

 

(1) [1] World Christian Database, 2015,*Barrett and Johnson. 2001. “World Christian Trends,” p. 656, and [2] Atlas of Global Christianity 2009. Also see: Deployment of Missionaries, Global status 2018
(2)[1] World Christian Database, 2015,*Barrett and Johnson. 2001. “World Christian Trends,” p. 656, and [2] Atlas of Global Christianity 2009. Also see: Deployment of Missionaries, Global status 2018
(3) http://www.gordonconwell.edu/ockenga/research/documents/ChristianityinitsGlobalContext.pdf
(4)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9_1_PDFs/IJFM_29_1-Johnson&Hickman.pdf
http://www.gordonconwell.edu/ockenga/research/documents/ChristianityinitsGlobalContext.pdf
5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9_1_PDFs/IJFM_29_1-Johnson&Hickman.pdf
6 http://www.pewforum.org/2017/04/05/the-changing-global-religious-landscape/

贾斯汀朗[Justin Long]25年前开始参与全球宣教研究,现为Beyond全球研究总监,他编辑了植堂运动数据库(Movement Index)和全球地域调查(Global District Survey)。

此材料来源于《24:14 对万民的见证》(“24:14 – A Testimony to All Peoples”),一书第149-155页,可在24:14或亚马逊网查找资料源;扩展信息来自于最初记在2018年1-2月的《宣教先锋》的文章,www.missionfrontiers.org, 14-16页。

分类
核心愿景

为什么要捐奉献给同工合作?

为什么要捐奉献给同工合作?

– 克里斯 · 麦克布莱德 –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关系网的力量也变得日趋成熟。社交网络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当许多人都为着同一个异象而联合努力会产生何等的力量。

24:14为想要奉献的人提供了一个加入到基督肢体内一起为完成大使命同工的方法。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口头上说:“我们一起同工吧。”我们可以从最近成功的同工合作的事例中看到一些核心要素。

同工合作的清晰异象

24:14的异象是:让全球各地各民各族能拥有一个专注于倍增门徒来促进植堂运动的信仰群体。在这样的清晰度下,全球各地的信徒能够自由地为这个大能的异象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工合作的清晰机制

我们的24:14社区通过分享信息、资源、培训、实际训练、学习和鼓励来彼此支持。组织和支持区域性同工,以及授权区域管理下的子团队在具体地方开展活动。我们的意图不是要推进任何机构的日程计划或方法论。我们想要在我们的社区内促进各机构、各教会、各团队、各运动浪潮和各关系网之间的关系。

建造同工合作的支持体系

同工合作的最佳实践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一课:同工合作要求我们努力工作。大部分的教会、关系网、机构和运动浪潮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安排计划。开拓性的合作通常需要第三方切实的努力,我们把它称为“同工合作的脊梁骨”。

虽然我们第一次见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不会注意到他的脊梁骨,但如果一个人没有脊梁骨的话,那就显然易见了!脊梁骨的功能是为身体提供重要的结构,能够让身体其余的部分一起运作。“同工合作的脊梁骨”的功能则是通过组织整合努力,使得各教会、关系网、机构、运动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合一运行。

确定同工合作的目标

24:14的带领团队已经委任我们的 “脊梁骨”(骨干)们以下的目标: 

  • 增大为倍增门徒运动而禁食和祷告的委身程度。
  • 深度发展团队进行调查研究,细化到省级地去识别工作需求和实际需要并分享这些数据。
  • 在32个区域发展出全球范围的策略性团队来文件备录、评估与庆祝(有效的)行动计划。
  • 发表定期交流内容,包括博客、书籍、期刊文章、社交媒体文章。
  • 通过运动浪潮的导师的促进,来支持“逐步装备社群”。
  • 促进运动的实践者们之间更多互相交流(取精华,剔糟粕)。
  • 通过建立教会、基金会、和捐赠者的连结来调配资源,进而填补大使命空隙项目。

我们相信围绕大使命的同工合作是一个基督徒所能做的最佳投资。若你正在考虑把你给神国度的捐献投资在哪里时,请谨慎祷告并且考虑支持这个为在各族各民中的植堂运动而努力同工的群体。

分类
核心愿景

区域团队的力量

区域团队的力量

– 克里斯 · 麦克布莱德 –

如果说我在学校没有学过关于复制、倍增的力量,那我从这次新冠病毒也算是领教了。

2020年的上半年给了我们重要的一课,同样也是植堂运动一直以来所向我们展示的:用倍增的方式充满一个地方的速度,无论是病毒还是门徒,要远比用逐个增加的加法快太多了!当装备门徒和带领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遵行耶稣的教导时,关系网中群体的影响力就在倍增了。当圣灵引导那些了解自己群体的区域带领人开始效法愿意授权他人式的领导力,倍增扩散的影响就紧随而来。

24:14是一个合作性的社区。我们为了相同的异象而努力:通过倍增式的建造门徒和建立教会去接触全球各地的每一个族群。那么,在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能够做到最好?

过去,同工合作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使用“最小公约数”的方法来合作。许多人在同工合作上追求多元化的日程安排,包括认为在广泛的异象下意味着目标应该也是广泛的。因此,目标通常已经被全球化、或整体化了,参与者太难找到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参与方式,来为更大目标作贡献。

24:14 区域团队努力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通过在语言、文化、安全性、主要宗教背景相似的区域建立团队,让团队有更多相同的东西来可以求同存异。当一个区域团队由建造门徒启动植堂运动的带领人成立之时,他们会有一个清楚通向成功的路径。区域团队就可以一起合作,填补教会倍增、策略规划、祷告以及资源分享方面的空隙。这样,更多的人可以找到鼓励和支持来走上这条路。 

区域性的团队使得一个全球性的异象同时在许多区域倍增。随着这些团队成功地运作,他们可以鼓励在国家范围内、继而省级范围、之后市级范围内形成共同协作的群体。当关系慢慢形成,信任开始被建立,能量就开始增长,失丧的人就会被接触到,空隙也会被填补。

每个区域的带领团队都是由每个区域的运动带领人组建的。大多数区域带领人都已经牧养着在其它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新工作的大运动浪潮,并且已经与其它全球带领人同行许多年。区域带领人之间的关系网非常坚固、相互信任,同时在在不断地发展。

我们的24:14社区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协作,彼此支持。分享知识,分享工具,分享资源,分享经验,帮助关系网倍增式增长。24:14社区的力量,通过我们不同的区域分配出去……最终可以分配给你。

分类
核心愿景

24:14 的故事

24:14 的故事

– 克里斯 · 麦克布莱德 –

新旧宝藏

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教会来说是个美好的季节。我们努力工作,也有不少令人振奋的事情发生。那时候铁幕之帘被打开后,许多人都归向了基督。

然而我们并没有去努力触及最难的未得之地。有些族群还有世世代代的灵魂还没能认识基督就进入了永恒。全球的人口总数在迅速攀升,而教会却远没有赶上。

然后令人没有料到的事情就发生了。突破开始出现在当带着福音好消息的人开始重新考虑对基督最初的诫命的认识时。令人惊讶不已的好消息从印度、从中国、从东南亚相继传来。紧接着在非洲:简单、多结果子的模式在不断倍增门徒。装备并授权门徒遵行耶稣的教导,建造门徒,开始新的聚会点。在失丧的人群中,这些教会在以指数的形式倍增,就像使徒行传中记载的初代教会那样不可思议的增长(如使徒行传中所记载),而这样的增长在教会发展史上也是屈指可数(比如早期卫斯理运动在爱尔兰的帕特里克事工)。 

新宝藏已从古老的智慧中露出新芽。

圣灵的风吹啊吹

在2000年刚刚拉开序幕的前10年,越来越多的植堂运动开始出现。(植堂运动是我们用来描述以门徒倍增的方式来倍增教会的一个涵盖式术语。)截至2007年,宣教学家记录到30多个植堂运动。2010年,他们记录到60多个,其中许多是独立发起,一开始时候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系。之后,这个数字就超过了100。大部分的运动依然持续着,也有少数终止了,但那些追求倍增运动、去触及失丧之人的工人们一直在学习,并且数量也一直在增长。

在运动继续增长,影响不断扩大时,许多带领人意识到,在植堂运动中刮起了圣灵的风。不计其数的新信徒进入神的国度。是时候扬起船帆了。

一个社区的诞生

在2017年,来自全球的委身于通过植堂运动服事未得之民的各宣教机构、教会、关系网、各个运动的带领人相聚在一起,召开了两次国际峰会。而24:14就在这两大国际峰会之后应运而生。我们都在致力于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

“为了能在我们这个世代,在每个未得之地开始神国度运动,我们需要如何为之祷告,如何为之共同努力?  ”

圣灵感动24:14峰会的参与者们,谦卑地追求通过合一的努力来得着未得之民。具体来讲,是带着2025年的截止日期和舍己的迫切性,通过植堂运动去接触未得之民。最终,我们在全球发起了心怀同样意念的机构、教会和信徒的联盟,定为24:14联盟,为要看到神国度的大异象实现的那一天。

一起建造吧

自2017年以来,我们不断地一起润色、打磨清楚这个异象:让全球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族群都有一个专注于倍增门徒来促进植堂运动的信徒群体。我们为了这个种子能够撒进好的土壤,倍增收获,填满主的国度而守望和工作。

24:14是一个开放的合作社区,为催化和支持植堂运动而服务。我们不举任何机构的旗帜;我们同心合意单单为着服事耶稣而同工。

分类
核心愿景

完成大使命需要什么?

完成大使命需要什么?

– 斯坦·帕克斯 –

耶稣在给门徒最后的指示(太28:18-20)中,为从那时直至今日所有的门徒展开了一个了不起的计划。

我们去,是奉着天上地下所有权柄的拥有者的名。我们去,是领受了圣灵的能力,要去到我们自己的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相邻的“敌国”)直到地极。耶稣呼召我们去到万族万民中去建造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且教导他们遵行祂所教导的。祂会一直与我们同在。

那么,实现大使命我们需要付上什么样的代价?为了更好地领会“剩下的任务”的概念,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术语比如:“未得的”(或“未及的”)、“未传遍的”(或“鲜闻福音的”、“初触的”)、“未触的”、和“触及程度最低的”

我们经常会交替使用这几个专业用词,但是这样可能很危险,因为如果它们的意思并不都一样,我们在使用这些词时也就不一定表达同样的意思。

“未得的”(也有译作“未及的”)一词最初是在芝加哥举办的宣教学家会议上确定的,那个时候未得之民的概念刚刚开始流行起来。它的定义是:“这样的族群中还没有一个本族本地的可以在本族群内不依赖于跨文化宣教士的帮助而传福音的教会。”

“未传遍的”(有时也译作“鲜闻福音的”)一词一般的用法在《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中定义为:一个用来评估一个族群中有多少人在一生中能够有渠道,至少听到一次福音的数学概念。这是对能听到福音的人数进行的量化。比如说,一个族群中有30%的人“传过了”,意思就是研究人员估计30%的人听过了福音,剩余70%的人还没有(即“未传过的”)。这个客观陈述并不代表本地教会的质量,或者能够自主完成传福音任务的能力。

“未触的”一词是在“完成这工” (Finishing the Task, FTT)的大会上被确立的,它的定义是:一个还不具备植堂策略团队的族群。假若一个有几百万人口的族群, 只要有一个两三个人组成的团队去用植堂计划策略去“触及”,它就属于已经“触及到的”(但绝大数仍处于极其缺乏服事的状态)。未触之民的名单是由“完成这工”收集整理的。

“触及程度最低的”这个词是一个通俗用语,指的是所剩的工的核心概念。但这个词没有特别具体的定义,人们通常在使用的时候,也不怎么需要传达特别具体的意思。

“这工”是什么?

“24:14目标 ”是成为去实现大使命的一代人。我们认为实现大使命(在万族万民中使人作门徒)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在各民族各地方开展天国运动。

“未得的”(或“未及的”)、“未传遍的”(或“鲜闻福音的”、“初触的”)、“未触的”、和“触及程度最低的”,所有的这些术语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大使命。但也可能会让人心生困惑与混淆,与初衷南辕北辙。不过,这些都取决于人们如何来使用这些词。

我们盼望看见每个人都有机会听闻福音,但却不仅仅只是听闻而已。换句话说,让人人都听闻福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要使人作门徒,而且门徒们应该是从“各邦各国、各支派、各民族、各方言(语言族群)来的”(启示录7:9)。

我们盼望看到每个族群都被触及到——能够建立起本族本地的、坚固的、能够向自己族群传福音的教会。但却不仅如此而已,约书亚计划提到,一个被触及到的新群体只有2%的基督徒。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的评估中只有2%的人有可能去跟剩余的98%分享。当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只有2%的人成为跟随耶稣的人。我们想要看到每个族群都被触及到,但不仅仅只是被触及而已。你想要看到一个容纳500万到1000万人口的城市却只有两个工人在服事和传福音吗?

大使命的原文在这段经文中非常清晰地传达了核心命令:作门徒mathēteusate),且不是一个个的门徒个体,而是万民万族(ethnē)作为门徒。其它的动词(“去”、“施洗”、“教导”)都是在支持核心的命令,去使万民(ethnē)作门徒。

希腊原文中族群(ethnos)这个词(是ethnē单数形式),其定义是:“一个由亲族关系、文化、或者由共同传统、国籍、民族相同之人联合的肢体”  。启示录圆满地展示了这幅提及各国(ethnē)的图画,紧接着用:各支派、各民族、各语言族群(就是享有共同身份的各个民族)这些词来补充说明。

“族群”一词在1982的洛桑会议上被定义为:“因为传福音的缘故,在这样一群人内部,福音可以在植堂运动中被广传而不会遭遇到理解或接纳的障碍,这样的一群人就是一个族群。”

我们如何造就一个国家、一个支派、一个民族、一个语言族群的人作门徒呢?

我们可以通过使徒行传19:10的例子查考,它说到全亚细亚的居民,无论是犹太人或是希腊人(1500万人!)在两年中“都听见了主的道”。在罗马书15章(19-23节),保罗写道从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里古,福音已经都传开了,已经没有遗留的地方让他再继续开拓了。

那么,大使命的实现到底要我们付上什么样的代价呢?当然,只有神能够评判决定大使命最终完结的那一刻。然而,这个目标似乎是要在各个民族中使许多人作门徒,并且建立教会。门徒们不论是在教会内还是教会外都活出神的国,并且去改变他们的社区,持续带领更多的人进入祂的国度。

天国运动的参与

为什么委身于24:14联盟的人都专注于寻求参与国度运动呢?我们认识到,只有倍增门徒、教会和带领者才能去使整个社群、语言族群、城市和国度都有机会作主门徒。

在各样宣教事工中我们常常只会问:“我可以做什么?”现在我们需要问另一个问题:为了实现我们在大使命中的角色,“什么事情必须要做?”

我不能只是说:“我要去努力为主赢得一些人,并且开始一些教会。”我们需要问:“如何做才能看到一个民族或许多民族去作主门徒?”

在一个有很多挑战、有许多国家和未得之民的地区,有一个宣教团队在许多地点展开了服事,并且看到该地在三年之中开始了220间教会。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现象,尤其是在面临许多困难甚至有敌意的环境里。但这个团队有一个异象,就是看到整个地区都能作主门徒。

他们问一个问题:“在这样的世代,怎样才可以使整个地区作主的门徒?”问题的答案为他们揭开了一个坚实的起点(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他们需要再开始10000间教会,所以3年期间的220个远远不够!

神向他们显明,要得着这个地区,需要许多组代代相传多结果子的教会。他们甘心为此作出任何改变。当神差派“植堂运动”的训练者到他们中间时,他们查考圣经、祷告、也作出一些彻底的改变。到今天,神已经在这个地区开始了7000多个教会。

一个亚洲的牧师,14年间建立了12间教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这个地方还是处于“失丧”的这个状态。神给了他和他一起奋战的同工们一个异象,就要看到整个印度北部被得着。于是,他们开始努力学习去摒弃一些传统的模式,学习更多符合圣经的策略。今天,他们已经开始了36000间教会,而这还只是神呼召他们事工的开始。

在世界另一头的未得之民中,神也开始了大量支流运动,从一个语言族群到另外7个语言族群到另外5个大都市,他们已经看到在25年中,有1000-1300万 的人受洗,但这个并不是他们的专注点。当问到看到不计其数的新信徒有何感受如何时,他们中间的一位带领人说道:“我并没有专注那些已经得救的人。我关注的是那些我们还没有触及到的、数不清的依然活在黑暗之中的人,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完那些需要做的事情。”

这些运动的一个标志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接受神国度的大异象。盼望看到隶属某个区域的各个国家都被神的国所充满;盼望看到整个族群——无论是300万、800万或1400万都被触及到,其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对福音作出回应。他们会问:“什么事必须要做?”而非“我们可以做什么?”最后,他们进入神的模式,并且被祂的能力所充满。在建立可再生的教会,造就门徒并去改变他们的本族本家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4:14最初的这个要在各民族各地方的未得之民中间建立天国运动的目标并不是终点,而是各民族各地方之民(即在某地的所有族群)的起点。这样一个涉及“每个族群”的任务,如果我们都不能在每个族群之中开始,就永远谈不到完成这个任务。

为了看到天国运动在各民族各地方展开,我们不能只依赖选择策略和方法。我们需要准备好委身追随这个动态的浪潮,就是神所赐给初期教会的浪潮。要看到福音在各民各族(马太福音24:14)中传开作主的见证,需要什么?

 

斯坦·帕克斯服事于24:14联盟(动员组),Beyond(VP全球策略),和万族万民(核心团队)。自1994年开始,他一直服事于未得之民,并且为全球的“植堂运动”提供各样的培训和训练。


这份材料最早出现《24:14 -向万民作见证》(24:14 – A Testimony to All Peoples)一书中的第139-144页,第147页。现在可以在24:14Amazon亚马逊上查阅。

(1) The next 7 paragraphs are excerpted and edited from https://justinlong.org/2015/01/unreached-is-not-unevangelized-is-not-unengaged/. See this article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se terms.
(2) As described in “The 24:14 Vision”: 24:14 – A Testimony to All Peoples, pp. 2-3.
(3)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hird edition, 2000. Revised and edited by Frederick William Danker, based on Walter Bauer and previous English editions by W.F. Arndt, F.W. Gingrich, and F.W. Danke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276.
(4) It’s not easy to count and document a number this large, thus the estimated range.